1. 1、扩大内需的意思
研究扩大内需,第一要弄了解什么是内需。内需:即内部需要,一般把对外国的出口看作外需,内需就是相对的国内的需要。包含投资需要和消费需要两个方面。内需还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AD=C+I+G.其中,AD为总需要,C是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支出。消费就是买家对食品服饰耐用品服务等等的消费;投资是企业的投资;政府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包含公共建设,员工薪资,转移支付(补助,救灾)等支出。这么说来,扩大内需就是要在上述这三方面“做文章”.
现阶段,扩大政府支出是有条件的。由于,近年来国内经济进步速度快、效益好,国库充裕;出口形势喜人,收益持续增多,有丰厚的外汇贮备(中国已经成为了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所以国内政府加强公共建设投资、为员工涨薪、扩大社会救济规模和总量是不成问题的。
企业投资这一项也有着充分的利好条件。多年来,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基础;股份制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民营企业更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它们已经是国际经济角逐团队中的佼佼者,扩资并购正成为今天的中国企业主旋律。那样,只有消费内需是明显的弱项。
因此,扩大内需,事实上主如果扩大消费内需。既让中国广大公众买家,有足够的现金支配,让他们成为市场上积极的消费大军。这样才能使国内市场活跃起来,经济后劲鼓动起来,内需刺激投资,反过来投资继续刺激消费!
2、国内扩大内需存在的难题
国内具备扩大内需的要紧基础,国内若能实行扩大内需与扩大对外贸易密切结合的策略,将会大大促进经济的进步。但,因为现实是什么原因,国内扩大内需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克服的难题:
(一)财富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收入较低在国内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中,财富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收入较低。国民可支配收入分配主如果在政府、企业、居民个人三者之间进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国民可支配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动,“一方面,从总量上看,伴随国内经济收入的逐年增加,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次,从分配结构上看,三者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的比重也发生了非常大变化,但依旧向政府和企业倾斜。”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内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0)指出:现在国内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政府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降低。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才增1.2倍。在国内,超越76%的资产是政府拥有些,民间只有不到25%的资产。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仍维持扩大之势,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稳定较快增长,累计完成325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5%,增收7606亿元。而同期的GDP增速为10.4%,税收增长速度是GDP增速的3倍。”
与之对应是的劳动报酬分配所占国民可支配以往比重过小,工薪族很难推荐经济增长的成就。据有关资料,国内的人工本钱不只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还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转轨国家和不少进步国内家的水平。在发达国家,薪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本钱50%左右,而在国内则不到10%.近年来,国内GDP以9%左右的速度增长,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每年平均20%的速度增长,但薪资占GDP的比率,则从2000年的16%降低到2010年的12%.
通常来讲,衡量一国国民收入第一次分配是不是公平的主要指标是分配率,分配率是指劳动者的薪资总额占GDP的比率,是衡量国民收入第一次分配公平与否的要紧指标。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分配率一般在54%-65%之间,如美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总产值的70%,而国内则在15%-20%之间,这说明国内的分配率是比较低的。
(二)收入差距过大
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国内社科院等撰写的《国内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0)》中指出:“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相应比率仅为1.4%.”财富差距达到32倍,估计伴随房产价格的不断暴涨,现在的财富差距至少超越40倍了,而2009年对应的居民收入差距大约是23倍。
基尼系数是世界公认的用来衡量一个国家财富分配是不是平均的规范,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指标。依据国际惯例一般把0.4作为贫富差距过大的警戒线,觉得超越这条警戒线,就容易产生社会的动荡。国内基尼系数从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0.28已上升到2009年的0.47.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国内2009年的基尼系数是0.47,说明国内面临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很严峻了。在国内的现阶段,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国内居民收入总体增长较快。但其突出特征又是,高收入者增长较快,低收入者增长较慢,收入差距渐渐扩大。通常来讲,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假如收入分配愈加平等,则会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越低。凯恩斯觉得,收入分配不均会减少消费倾向,由于富人只将收入的一小部分用于消费,而将大多数储蓄起来;而贫困人口会把新增加收入的大多数消费掉。
通常来讲,收入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反之,收入越低,消费能力越弱;伴随经济的进步,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增加的收入当中消费所占的比率逐步降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当社会进步到一定量时,特别是贫富差距大到一定量时,消费需要不足的问题就会出现。
(三)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
国内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且分层次、保障水平有限。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以养老、失业、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改革正在全国加快进行。但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等很多问题。以养老保险为例,近年来,国有企业已达成基本覆盖,城镇集体企业覆盖率为75.39%,但其它种类企业覆盖率较低,当然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更不在保障的范围之内。城乡居民户口不同、工作单位性质不同等,在社会保障方面出现了城乡巨大的差别,而城镇居民更不是每人都能享遭到同样的保障待遇。“国内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且分层、保障水平有限,一般家庭除满足最基本的存活需要消费外,不敢过度消费,更不敢超前消费,而选择储蓄,这就是长期以来投资需要不断增长、消费需要相对降低的症结所在。”
2010年国内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仅为29.7%,与人均GDP3000USD以下和3000-6000USD国家相比,分别低13个和24.3个百分点。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房价的过快增长也是抑制民众购买力、制约内需启动的一个极其要紧的原因。因为房价连年持续迅速上涨,偏离民众的实质购买力愈加远。房价的疯涨,基本上绞杀了所有终端消费,大家从社会层面察看到,房奴增多,一个房奴总是影响的是3个家庭的消费,男方爸爸妈妈、女方爸爸妈妈和小两口的新家。
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消费很难启动,内需对国内经济的促进用途不断缩小,2010年消费率降到了50%以下,其中居民消费率只占到GDP的35.3%.同比世界各国都是最低的。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极不协调,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的既不相符。
3、国内扩大内需的对策
201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扩大内需”作为目前的经济工作重点提出,力图通过拉动内需,使国民经济进步继续维持好的势头。因此,培育国内市场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水平,是目前国内维持经济进步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势必举措。
(一)增加民众的可支配收入
十七大提出的目的是,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要达成这一目的,大家需要改变现有分配格局。国内可支配收入的弊病第一是政府、企业和居民对于社会生产剩余的分配结构不合理,第二是在居民收入中又存在着紧急的收入分配差距。
政府收入有更强意愿投向能在任期内见效的拉动GDP的投资项目;企业收入几乎全部构成投资扩大产能;本来比重就不高的居民收入因为分配差距较大,占有很多财富的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较低,而消费倾向高的大多数低收入者没消费能力。
所以大家工作的重点就是愈加降低政府的分配,增加居民的分配,也就是通过藏富于民,让整个社会生活质量提升,这也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为了推进日本经济的进步,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筹备用10年左右的时间让国民收入倍增,从而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日本推行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质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和11.5%,远远超越了计划规定的目的。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的,实质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到1970年该计划完成之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先后超越法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第二的工作重点是缩小贫富差距,有效地克服两极分化。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扩大消费比重的基础上,应当提升按劳分配在按要点分配中的比重,着重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保证其收入增长高于平均水平,并纠正平均数掩盖不平均之窘局,逐步向全民中产化进步。
(二)健全社会保障规范
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要紧方法和渠道。社会保障在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保护弱势群体,达成社会公平方面具备最强的效力。这种效力一方面表现为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达成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降低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其次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量上消除社会进步过程中因意料之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原因致使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在没后顾之忧的状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角逐。”
因为医疗、住房、教育等相继走向市场化,部分本钱被转嫁到公众身上,而民众收入的增长速度却相对滞后。这就是老百姓生活虽然明显改变,而重压反而增大的根本缘由之一,同时也是内需屡拉不动的根本缘由之一。
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需要加强财政在社会保障范围的投入。美国政府财政开支的73%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商品,行政开支只占10%,而国内政府开支只有25.5%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教和科研事业。国内需要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社会保障范围。国家把财政收入用在社会保障上,才真的称得上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
2.确保公众推荐公共商品的公平性。国家要加强对医疗、教育、住房的投入。
3.削减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为社会保障节省出更多的资金。社会保障体系的打造不只对于经济建设,而且对于改变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备很大的现实意义。它的社会干扰是历史性的。它是”做到进步成就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环节。温家宝说”:在整个应付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大家一直把改变民生摆在要紧地方。“当然,最为要紧的还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相应法律规范的支持。扩大内需是对传统进步策略的根本性调整,它从非常大程度上是对传统利益的是一个变革,它需要打造一种新的利益分配秩序,而这种秩序的打造仅靠市场的调节而予以打造是根本不可能的。
它的打造第一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切实转变政绩观,将内需尤其是消费需要扩大列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要紧在指标,明确消费考核在各级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数。第二,它还运用包含法律方法在内的规范建设以保证策略目的的达成。政策不可以代替法律。还需要尽快拟定和健全以扩大内需为中心的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从而把扩大内需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现在,伴随全方位小康建设、共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进一步调整城乡关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达成社会均衡进步,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深化规范改革,弱化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异要从国家政治和管理规范的层面上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尽快达成城市和乡村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点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特别是在就业上应使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加快户籍规范改革,实行统一户口,取消城乡户口差别,取消城乡居民入学求医等各方面的户籍歧视,加快达成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规范。
2.加强农村投入力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把农村建设作为投入的重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区域和贫困区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大对农业农田水利设施、农村交通、农民住房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农业补贴水平。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不断加强对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投入力度,大力提升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进步高产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壮大一大量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非农产业飞速发展。继续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减轻农民负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4.提升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不断加强对农村基础义务教育支持投入力度的同时,加大对农民生产科技实用性技能常识的培训和指导,重点加强乡村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力度,强化对农村外出务工职员的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农村居民的常识文化水平,促进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显著提升。论文格式